我们从壮、维、藏、蒙等少数民族医药抗痛风的治则、治法、方药、疗效等方面来了解少数民族是如何防治痛风的。

壮医

在壮医药中,痛风属于“发旺”范畴,壮医病名是“隆芡”。据壮医理论,“隆芡”(痛风)是因为患者先天性水谷功能失调。功能降低,则湿浊内生;水道功能失调,则会使湿浊排泄缓慢量少,导致湿浊内聚,再加内伤饮食,邪毒入侵,阻滞“龙路”、“火路”,血运行不畅,闭阻于筋骨肌肉关节而致。代表药物有肿节风、虎杖和粉萆薢等。

1、壮医常用痛风处方由肿节风(棵褴)、虎杖(棵阴阳莲)、忍冬藤(构金银)、粉萆薢(构党马)、车前草(哑腿马)、徐长卿(把拉缓)、透骨草(棵缓坡)、甘草组成。该方具有清热毒、除湿毒、祛风毒、调水道、通龙路、火路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热毒所致的“隆芡”。症见关节疼痛、红肿、灼热、屈伸不利等。统计结果表明,该方能有效治疗急性痛风,并明显降血尿酸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壮药内服加药熨疗法对防治痛风也有不错疗效。内服基本方药为大力王、伸筋藤、透骨消、忍冬藤、大钻、小钻、徐长卿、两面针水煎服。壮医药熨疗法方为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轮叶木姜子、伸筋藤。联合治疗后,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和血沉均明显下降。

维医

维医药学认为痛风属“黏液质疾病”,即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机体湿寒性偏重,黏液质旺盛,或血液质、黑胆质混合于黏液质,异常黏液质混合的异常血液质、黑胆质沉滞在血管壁上引起血淤及湿滞,导致一系列急性痛风症状、体征的出现。

维药刺山柑果为白花菜科植物刺山柑的果实,又名老鼠瓜、野西瓜、槌果藤、菠里克果(维名),维医认为其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病。有研究等采用维药刺山柑果外敷法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例,结果表明刺山柑果治疗痛风总有效率为90%。

藏医

藏医将痛风称为“叱乃”,藏语里“叱”为污垢的意思,“乃”为疾病的意思,跟据它的发病部位来命名,即发病部位即可形成污垢。藏医学认为“叱乃”是由于血、“黄水”紊乱或瘀积局部,风寒、潮湿、浊浸袭关节,循环失衡所引起。藏药在治疗痛风上有其独特的疗效,其中人们熟知的有猫乳、桑当、宽筋藤等。

1、猫乳散是藏医中治疗痛风的经验方,其主要成分是猫乳、吉解那保(大叶秦艽)、达布桑(秦皮)、杰尔哇(黄檗)。猫乳有“干黄水”的功效,用于关节“黄水”增盛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藏药。研究表明猫乳散对降低血尿酸浓度和抗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的作用。

、《晶珠本草》中记载桑当有“干黄水”的功能,主要应用于黄水增盛引起的关节红热肿痛。在藏医药成方制剂中,桑当玉汤、桑当屯贝曼玛尔、桑当酋汤、桑当格玮曼玛尔、桑当尼尔松等均是以桑当为主药治疗关节红肿疼痛肿痛的常用方。现代研究表明桑当有抗炎、镇痛、降尿酸及抗痛风的作用。其降低尿酸的作用与其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有关,抗炎镇痛与其能减轻局部炎症因子的含量有关,这是其产生抗痛风作用的机理之一。

蒙医

在蒙医学中,痛风被称之为“图赖”病,认为痛风是由“赫”(气)、“琪素”(血)不调而合并“协日乌素”(黄水)后陷于骨,浸润关节引起关节及软组织出现红肿、痛、热、活动受限等症状。蒙医学认为:引起痛风的首要因素是“黄水”,“黄水”过多会引起痛风、类风湿等疾病;过少则会导致皮肤干糙、筋骨强直、关节僵硬、伸屈困难,甚至能够引起强直性脊柱炎等,造成残疾。治疗上多以燥“协日乌素”(黄水),祛“琪素”(血)热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用药。代表药物有诃子、文冠木、草乌等。

1、巴日格顺五味汤出自蒙医经典《通瓦嘎吉德》,是治疗痛风的代表方剂,由诃子、桅子、川楝子、苦参、五灵脂组成,再加黄柏、地丁以提高该药的清血热、燥黄水的功效。加味巴日格顺五味汤具有调和“赫依”(气)、“琪素”(血)及燥“协日乌素”之功效,平衡体内寒热、“协日乌素”及“七精素”的稳定,在临床上有明显的抗痛效果。

、蒙药消肿九味散对治疗痛风也有较好的疗效,该方由京大戟、翻白草、大黄、玉竹、姜黄等组成,各药合用,组成了具有杀“黏”、消肿、止腐、疗伤、燥“协日乌素”(黄水)、止痛等功效的风湿骨关节疾病外用方。

有用?不妨评论转发一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赞赏

长按







































白斑医院有哪些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i.com/zjfzc/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