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迎新春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草联盟” 访问贵州凯里苗药一条街合影 寄语 年11月2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本草联盟一行人远赴贵州凯里苗药一条街考察学习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一路欢歌笑语,满目琳琅。 以下对百余种本草进行简介,与君分享,主要参考资料为《中华本草》,抛砖引玉,希望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年11月2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本草联盟一行人远赴贵州凯里苗药一条街考察学习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一路欢歌笑语,满目琳琅。 以下对百余种本草进行简介,与君分享,主要参考资料为《中华本草》,抛砖引玉,希望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 菊科植物艾。 主要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 2 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 主要功效:祛风利湿;解毒消痈。 3 兰科植物白及的根茎。 主要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4 豆科植物扁豆。 主要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5 百合科植物百合的鳞茎。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6 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7 檀香科植物百蕊草。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解毒。 8 伞形科植物北沙参的根。 主要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9 樟科植物山胡椒的果实。 主要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平喘。 10 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主要功效: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 11 柏科植物侧柏的球果。 主要功效: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 12 五加科植物中华常春藤的茎叶。 主要功效:祛风;利湿;平肝;解毒。 13 罂粟科博落回。 主要功效:祛风解毒;散瘀消肿。有大毒。 14 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全草。 主要功效: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15 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根,母根为乌头,子根为附子。 主要功效:(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16 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 主要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 17 蓼科植物扛板归。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18 芸香科植物刺壳椒,也称“单面针”。 主要功效:消食助运;行气止痛。 19 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主要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20 菊科植物鹅不食草。 主要功效:通鼻窍,止咳。 21 卫矛科植物扶芳藤的带叶茎枝。 主要功效:舒筋活络;益肾壮腰;止血消瘀。 22 伞形科植物藁本。 主要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23 茜草科植物钩藤。 主要功效: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24 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又称“骨碎补”。 主要功效: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25 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的根及全草。 主要功效:祛痰止咳;散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消肿。 26 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 主要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27 漆树科植物南酸枣的果核。 主要功效: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消积;解毒。 28 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 主要功效: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 29 红菇科真菌松乳菌,又称“寒菌”。 主要功效:强身体、益肠胃、止疼痛、化浊痰,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30 苋科植物牛膝的野生种,又称“土牛膝”“红牛膝”。 主要功效:活血祛瘀;泻火解毒;利尿通淋。 31 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全草。 主要功效: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 32 蓼科植物火炭母草。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 33 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 主要功效:凉血;止血。 34 伞形科植物积雪草。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解毒消肿。 35 木贼科植物节节草。 主要功效: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 36 防已科植物金果榄的块根。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7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又称“金钱草”。 主要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38 蓼科植物金荞麦的根茎。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祛风除湿疮毒;蛇虫咬伤。 39 茄科植物酸浆,又称“锦灯笼”。 主要功效:清热毒;利咽喉;通利二便。 40 卷柏科植物卷柏。 主要功效:生用破血,炒用止血。 41 睡莲科植物莲的花托。 主要功效:消瘀止血。 42 胡蜂科昆虫黄星长脚黄蜂或多种近缘昆虫的巢。 主要功效:祛风止痛;玫毒消肿;杀虫止痒。 43 观音座莲科植物大观音莲的根茎,又称“马蹄根”。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利尿祛湿;活血止血;祛瘀止痛。 44 百合科植物麦冬。 主要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45 天南星科植物磨芋做的“魔芋豆腐”。 主要功效: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 46 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种子。 主要功效:消肿散结;解毒;追风止痛。 47 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又称“蝉花”。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 48 苋科植物牛膝的野生种,又称“土牛膝”“白牛膝”。 主要功效:活血祛瘀;泻火解毒;利尿通淋。 49 芸香科植物花椒。 主要功效: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 50 菊科植物蒲公英。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51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主要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52 桑科植物桑根皮。 主要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53 桑科植物桑的叶。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明目。 54 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块茎。 主要功效:补脾;养肺;固肾;益精。 55 蔷薇科植物蛇含委陵菜的带根全草,又名“蛇含”。 主要功效:清热定惊;截疟;止咳化痰;解毒活血。 56 石松科植物石松。 主要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止咳;解毒。 57 肾蕨科植物肾蕨。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止咳;消肿解毒。 葫芦科植物木鳖子。 58 小檗科植物阔时十大功劳。 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消肿;解毒。 59 兰科植物金钗石斛。 主要功效: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 60 水龙骨科植物石韦。 主要功效:利水通淋;清肺化痰;凉血止血。 61 兰科植物石仙桃。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清热解毒;利湿;消瘀。 62 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 主要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63 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主要功效: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64 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 主要功效:利水通淋;清心降火。 65 葫芦科植物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主要功效:通经活络;解毒消肿。 66 松科植物油松的球果。 主要功效:祛风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 67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主要功效: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68 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主要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69 毛茛科植物天葵。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通淋。 70 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 主要功效: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 71 鳖蠊科昆虫地鳖,又称“土鳖虫”“?虫”。 主要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72 桔梗科植物金钱豹,又称“土党参”。 主要功效: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 73 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主要功效: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 74 藜科植物土荆芥。 主要功效: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有大毒。 75 蛇菰科植物蛇菰,又称“文王一支笔”。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76 萝藦科植物徐长卿。 主要功效: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 77 菊科植物野菊的花。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78 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又称“穿破石”。 主要功效: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 79 毛茛科植物升麻。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 80 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81 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 主要功效:疏风止咳,通鼻窍。 82 漆树科植物盐肤木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又称“五倍子”。 主要功效: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 83 五加科植物通脱木,中药名“通草”。 主要功效:清势利水;通乳。 84 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 主要功效:固精,缩尿,涩肠,止带。 85 百合科植物黄精。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 86 鼠李科植物枳椇的成熟种子。 主要功效: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 87 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根。 主要功效:清热通淋;种湿杀虫。 88 小檗科植物淫羊藿。 主要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键骨。 89 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 主要功效: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有大毒。 90 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主要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91 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 主要功效: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 92 唇形科植物地笋的根。 主要功效: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 9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 主要功效:活血止痛;清肺止咳;利尿通淋。 94 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又称“肿节风”。 主要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清热解毒。 95 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96 百合科植物竹根七。 主要功效:养阴清肺;活血祛瘀。 97 紫草科植物紫草。 主要功效:凉血;活血;透疹;解毒。 98 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99 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 主要功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果实,中药名“紫珠”。 主要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结语 每一次采药活动都弥足珍贵,每一次采药活动都收获满满,我们甚至都养成了这么一种习惯——出门首先看的是“本草”,而非“风景”,因为,“本草”是就是中医药的“风景”。 希望我们能以本草为载体,去学习中医药,以中医药为载体,去弘扬中华智慧。 山人愚见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jiefenga.com/zjfjc/2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的善良一文不值请相信恶人有恶报
- 下一篇文章: 连吃9天感冒药,肝坏死了厦门人,千万